> 文章列表 > 狂人日记概括 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原文

狂人日记概括 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原文

狂人日记概括 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原文

狂人日记概括

《狂人日记》主要讲述一个小伙子患了精神病时写的日记。通过被迫害者“狂人”的形象以及“狂人”的自述式的描写,揭示了封建礼教的“吃人”本质,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;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。

作者以彻底的“革命民主主义”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,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。

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写于什么时期

《狂人日记》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话小说,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《呐喊》中。首次采用了“鲁迅”这个笔名,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,最早发表在《新青年》杂志第4卷第5号上。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。《狂人日记》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,是一座里程碑,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。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《新青年》月刊。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“狂人”的所见所闻,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。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《狂人日记》。

狂人日记人物形象

《狂人日记》是鲁迅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,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。其中人物分析:

1、 狂人是精神病患者,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,它是个人 自我 新文化的象征.鲁迅用狂人作载体,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.通过象征和暗示,我们可以发现,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 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.

2、作者通过狂人的狂语,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实质上是吃人的历史;披着“仁义道德”外衣的封建家长制的和封建礼教,其实只是吃人.同时,作者发出“救救孩子”的呼声,呼吁人民觉悟起来,推翻封建制度

《狂人日记》中有几个前台人物,几个背景人物,几个做衬景的人物,和一个中性人物(完全没有戏的人物)。“陈老五”是个中性人物,虽然屡屡出场,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,也没有任何戏,功能如同一件道具。“古久”先生是背景人物,屡被题及,却从来没有露过面,“母亲”也是一样。赵贵翁虽然也很重要,但只露了唯一一面。狼子村的佃户、街上的人、打孩子的女人,全是作衬景的,对他们的人物完全没有描写。前台人物主要是大哥和两个医生。我们说过,那第二个医生的安排不算成功,塑造也不很完整。 倒是那第一个医生,那个姓何的老头子很有意思。他“慢慢走来……满眼凶光……只是低头向地……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……坐着,闭了眼睛,摸了好一会,呆了好一会;张开鬼眼睛说,‘不要乱想。静静的养几天,就好了’”。通过说他是医生,是老头,戴眼镜,走路、做事慢慢的,话很和气,却很有内在的权威,呼唤出人们心中从日常生活得来的,对这类的人的印象与偏见,来补充一切对“何医生”描写中省略的东西。笔墨异常简练,却活灵活现,可谓出神入画。这再一次表现了作者文笔的老练。 全篇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“大哥”。作者对大哥的身材、面孔、穿装等等一律省略,但是,我们眼前还是浮现出了一个高大、权威、严厉、偶尔露出一点儿和蔼、假慈祥,一旦被触及痛处又尴尬窘迫、恼羞成怒的传统中国家长的形象。这个效果除去大哥的言谈和很少的几个姿势、表情,最主要是通过把大哥定义成“家长”来实现的。作者又在呼唤我们头脑中的成见,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,可谓狡猾之至,老练至之。是中国现代小说初期难得的精彩之作!

相关问答

Q1: 《狂人日记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呀?

A1: 哎呀,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,讲述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,他总觉得自己周围的人都要吃他,最后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个“吃人者”,整个故事通过狂人的视角,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吃人的现象。

Q2: 鲁迅先生的《狂人日记》是在什么时候发表的呀?

A2: 这个我知道,鲁迅先生的《狂人日记》是在1918年发表的,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篇作品呢!

Q3: 《狂人日记》里狂人最后怎么样了?有没有恢复正常?

A3: 哎,这个文章结尾挺悲惨的,狂人最后并没有恢复正常,他的日记也成了人们研究他病症的资料,不过,通过他的日记,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黑暗面。

Q4: 鲁迅写《狂人日记》的目的是什么?他想表达什么主题?

A4: 鲁迅先生写这篇《狂人日记》主要是为了批判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,他通过狂人的视角,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,呼吁人们要觉醒,推翻这个旧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