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必一字工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不必一字工”源自宋代方回的《学诗吟十首》,这句话简直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“创作放轻松指南”!方回老先生在这首诗里,一边感叹自己学诗六十载却仍感“腹空虚”,一边又告诉自己别太纠结字句的工整,意思流畅才是王道。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“别太卷了,享受过程”吗?
现在很多人写东西,总想着每个字都要精雕细琢,结果最后卡在细节里,反而失去了表达的流畅性。方回的做法告诉我们:创作的核心是传达情感和思想,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。比如说,写朋友圈文案,与其纠结“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土”,不如直接表达真实的感受,反而更能引起共鸣。
更进一步,这种“不必一字工”的态度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其他领域。比如学画画,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师级的技法,而是先享受涂鸦的乐趣;学乐器,不用急着练成《卡农》,而是先享受音符的跳动。方回的智慧就在于提醒我们:别让追求完美成为束缚,重要的是你在做这件事时的快乐和收获。
所以,下一次你为某个细节苦恼时,不妨想想方回的“不必一字工”。放松点,生活会更有趣!
“不必一字工”出自宋代方回的《学诗吟十首》。
“不必一字工”全诗
《学诗吟十首》
宋代 方回
我陟匡庐山,想像渊明庐。
我游永嘉郡,康乐兹佩鱼。
学诗六十载,鑽仰二老且。
白首恐无成,嗟哉腹空虚。
迩来摆百务,粝饭几无蔬。
朝吟极摹倣,夜咏加勤渠。
不必一字工,意味但舒徐。
比陶似不足,方谢尚有余。
《学诗吟十首》方回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《学诗吟十首》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我登上匡庐山,心中思念渊明庐。我游历永嘉郡,此地康乐我心如鱼。学习诗词已经六十年,虔诚崇拜两位前辈。如今白发已经满头,唏嘘叹息内心空虚。近来忙于琐事纷繁,粗粗饭食几无蔬菜。早晨吟咏勤加摹仿,夜晚更加努力吟咏。不必纠结于每个字句的工艺,意境的流畅才是最重要的。与陶渊明相比或许不足,但我方尚有所余。
这首诗词表达了方回对诗词创作的热爱和努力。他登上匡庐山,想象着渊明的庐宅,体验着渊明的诗意。他游历永嘉郡,感受到那里的康乐,内心充满喜悦。方回自诩学习诗词已经六十年,虔诚地崇拜着古代两位前辈。然而,他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,担心自己已经老去却没有取得成就,内心深感空虚。近来,他忙于琐事,生活简朴,几乎没有蔬菜可吃。尽管如此,他仍然坚持早晨勤奋地吟咏,夜晚更加努力。他认为,创作诗词并不需要过于纠结于每个字句的工艺,而是要让意境自然流畅。虽然他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相比或许不足,但他依然坚信自己还有所创造。
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于诗词艺术的追求和执着,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年华逝去和自身成就的忧虑。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呈现出了对于诗词创作的努力与坚持,以及对于诗人自身价值的思考。整首诗词情感真挚,语言简练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,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启发性。